- UID
- 387837
- 帖子
- 9
- 精华
- 0
- 威望
- 13
- 金钱
- 25
- 在线时间
- 1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5-1-20
|
1#
发表于 2015-1-27 02:15
| 只看该作者
福气多玉石床_奶农的议价能力大大被削弱
近日来,我国多地出现奶农“倒奶”事件,有专家指出:中国奶农倒奶与资本主义倒奶有本质区别,还煞有介事大段对此进行论证。此观点一出,引来多方关注。
奶农“倒奶”无关“姓社姓资”
“倒奶杀牛”这一幕,是对国内奶牛养殖业的冲击。但是,其背后的常识不能被混淆,这也绝不是简单的“中国奶农倒奶与资本主义倒奶”二分法可以界定的。
首先,进口奶粉、基粉和鲜奶进入中国市场,必然会给中国奶农产生冲击,这种冲击在全球一体化时代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企业出于降低成本、以及规避国内奶业小散乱风险的考量,从而更多选择进口奶粉,也是基于经济人理性。
在市场化充分的奶业,奶农提供的就是一种商品,它的价格随着市场波动而上涨或下降,而这种由需求主导的模式,也就决定了奶农的成本可能会面临与价格倒挂的状况。尤其是在供大于求趋势明显,乳企处于买方市场的背景下,奶农的议价能力大大被削弱,在收不抵支的情势下,部分奶农为了减少不断扩大的亏损,只能选择“倒奶杀牛”。
在以前,我们常用资本主义“倒牛奶”的现象来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而现在,我国出现的“倒奶”现象,从具体国情分析,大多是市场体系不够完善,销售渠道不畅导致。但奶农“倒奶”都是供给过剩的产物,是在具体市场状况下不得不作出的选择,和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没有关系。简单地谈论这种行为到底“姓社”还是“姓资”,不仅缺乏常识,而且毫无意义。
中国奶农倒奶当然与当年的资本主义倒奶现象有具体差异,但归根结底都是一种市场行为,就此用二分法概括为所谓的有本质区别的两种模式,恐怕就贻笑大方了。
“倒奶杀牛”并非首次
自2013年以来,内地饲料价格、人工等养殖成本不断上升,但生鲜乳收购价不升反跌,从每公斤6元跌到当前的3.8元,青海、山东的散养户奶价更跌至每公斤1.6元。部分地方奶站甚至拒收生鲜乳,奶农被迫“倒奶杀牛”。
内地生鲜乳价格大幅下跌主要受国际市场影响。去年以来,国际奶粉价格持续走低,同样一吨进口奶粉,到岸价比国产奶粉平均低1万元左右,乳品企业更愿意用进口奶粉作为加工原料,对国内生鲜乳的需求明显减少。加之去年国内生鲜乳产量增长5.20,但乳制品消费市场低迷,进一步导致奶源的供过于求。
除了奶源过剩、消费低迷,“倒奶杀牛”还有一大深层次原因——奶农与奶企间关系失衡。农业部奶业办公室副主任邓兴照指出,与奶业发达国家大都实行养、加、销一体化经营不同,中国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脱节,乳品企业掌控生鲜乳的收购权和定价权,奶农在价格上没有发言权,“奶少时抢奶、奶多时拒收”,成为乳企和奶农失衡关系的真实写照。
家庭牧场、专业合作社等产业组织模式发展滞后,养殖积极性严重挫伤,奶源供应不能稳定。产业组织模式现代化发展,有助于提高养殖户市场地位,增强博弈加工企业的能力
其实,“倒奶杀牛”在内地并非首次,每隔一段时间,奶荒和杀牛便会不断交替上演。“滞销降价——倒奶杀牛——紧缺涨价——买牛扩容——滞销降价”似乎成了内地乳业发展一个难以摆脱的“魔咒”。这一“魔咒”暴露出市场失序、奶农抗风险能力弱、政府指导管理缺位等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