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站点

用户名

密码

了解:从《挪威的森林》到《驾驶我的车》 看村上春树的文学与电影互文

已有 20 次阅读  2024-06-21 04:54

  近日,有“日本奥斯卡”之称的第45届日本电影学院奖公布获奖名单,村上春树原作、滨口龙介导演、西岛秀俊主演的影片《驾驶我的车》狂揽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在内的8个奖项,成为最大赢家。http://www.tslemon.com的其他知识和内容也可以到网站具体了解一下,我们是领域内专业的企业平台,欢迎您的关注和了解!


  在海外市场,自去年7月亮相戛纳电影节并摘得最佳编剧奖项之后,《驾驶我的车》已经在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纽约影评人协会奖、金球奖、电影旬报奖等多个奖项中胜出,并拿到第94届奥斯卡包括最佳影片奖在内的4项提名,成为了今年的奥斯卡大热门。这部影片的热度也让作为小说家的村上春树名字再一次出现在影迷们面前。

  实际上,从更早的《且听风吟》《挪威的森林》《神的孩子全跳舞》,到近两年出圈的《燃烧》和《驾驶我的车》,村上春树的许多作品都被改编搬上过大银幕。文学与电影的相互渗透一直是村上创作的灵感来源。近年来,文字表达与影像表达的相互渗透、影响在现代语境创作之下也显得日益复杂。本期华谊兄弟研究院(ID:HB research)就将带你感受村上春树的文学与电影互文的独特魅力。

  电影中的文学:村上春树小说改编的电影

  村上春树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出版了十几部长篇小说,代表作《且听风吟》《海边的卡夫卡》《奇鸟行状录》《舞!舞!舞!》《1Q84》《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刺杀骑士团长》等等,此外还有短篇小说集、随笔和报告文学等。其作品中最被人们所熟知的当属《挪威的森林》,正是这本书让他成为日本最畅销的作家,并且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名。村上春树的文学创作借助西方的叙事方法和元素反映日本当代社会的现状以及社会问题,这也是他能够成为日本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的一个重要原因。

  村上春树及其作品的影响力,在他成名之初就受到了很多电影导演的关注。他的处女作《且听风吟》也是第一部改编成电影的作品,到2010年已有多部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书迷们对改编的影视反响平平,就连最受欢迎的《挪威的森林》也没有受到普遍的认可。直到2018年,李沧东导演的《燃烧》亮相戛纳电影节之后,村上的电影改编作品才受到了书迷、影迷以及大众的更广泛的认可。

  2010年,陈英雄根据村上春树的同名小说改编、拍摄了电影《挪威的森林》,将村上春树最为人所知的作品搬上大银幕。此前,村上春树被改编成影视、舞台剧的作品还包括《且听风吟》(1981,导演大森一树)、《袭击面包店》《遇见百分百的女孩》(短片,1982,导演山川直人)、《东尼泷谷》(2004,导演市川准)、《神的孩子全跳舞》(2007,导演Robert Logevall)和《再袭面包店》(短片,2010,导演Carlos Cuarón)。

  2018年的电影《燃烧》是韩国导演李沧东以村上春树的短篇小说《烧仓房》为蓝本,同时又融入了福克纳的《烧马棚》创作而成的。《烧仓房》收录于树上春树1993年发表的短篇小说集《萤》中,《烧马棚》是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于1939年获得了欧亨利奖。树上春树的“燃烧”是“在心田一角忽然静静的燃烧”,福克纳的“燃烧”是愤怒的燃烧,导演李沧东的《燃烧》将它们合二为一。电影在延续村上原著风格基础上,围绕“剥橘子”和“燃烧”两个核心意象,影片建构了整部电影的符号谱系。意象的丰富所产生的虚实效果又与村上小说一贯气质相符。

  2021年的电影《驾驶我的车》由滨口龙介执导并编剧,改编自村上春树的同名短篇小说,讲述舞台剧演员兼导演家福悠介妻子去世后与他的司机,一个有着神秘过往的年轻女子相互熟知并开始内心交流的故事。原作《驾驶我的车》是村上春树在2013年11月发行的《文艺春秋》上发表的短篇小说,收录在村上春树的短篇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们》中。《没有女人的男人们》共收录6篇短篇小说,除了《驾驶我的车》外,滨口导演还将其中另外2篇《山鲁佐德》《木野》的故事进行改编,从而创造出了电影剧本。

  文学中的电影:村上春树小说中的电影化表达

  为什么导演们热衷于改编村上春树的作品?这其中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村上春树的作品中充满了电影化的思维,很适合改编成电影。这也是村上春树小说的电影改编之所以独具魅力的原因之一。

  村上春树早年对电影的深入涉猎,为其日后的文学创作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影响,甚至形成了其小说创作独具特色的氛围感。作为一位深受西方现代艺术熏陶和影响的作家,村上在其文学作品中对戏剧、电影、音乐等艺术形式进行了充分的借鉴和利用。

  村上春树正式开始小说创作之前,经历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电影岁月”。村上对于电影的学习、欣赏和体验,开始于他的少年时代,即上世纪50年代后期,有10年左右相对集中的时间。这一时期,村上春树对于电影的由衷热爱和深度介入,对其之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本中的电影元素

  村上春树作品中电影化思维的体现,主要反映在电影元素的应用。据统计,村上春树的作品中大量蕴含与电影相关的元素。全部的作品中电影元素的出现率超过500次,其中《且听风吟》有15次,《挪威的森林》有28次,《舞!舞!舞!》多达110多次。小说很多场景的设置也是在电影院或者在观看电影。很多地方也用到指向性非常明确的比喻手法,这些元素和手法都离不开村上春树在创作过程中电影化思维的影响。

  视觉化文本的构建

  村上春树的文学作品非常重视视觉效果描写,这是其作品中电影化思维的体现。例如,在《且听风吟》中为了介绍一件礼物T恤,为了给读者最直观的感受,村上在文章中直接绘制了一幅关于这件T恤的画。恐怕也只有脑海中有强烈的电影画面的人才能想出这样的表达方式吧。

  众所周知,通过视觉影像所给人带来的感觉和冲击要远远比文字更直接、更强烈。影像往往可以通过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就可以直观地传达出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作家在对人物的描写上也可以借鉴影像表达的方式,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种视觉化的追求更多的是对于无声动作细节的描述,这正像电影的摄像机镜头一样,默默地记录着人物的行为,从而将人物的内在情感逐渐表现出来。在这方面,村上春树具有明显的优势,这得益于他对电影化思维的熟练运用。结合了电影元素的叙事技巧,很大程度上正是促成村上春树作品独具魅力风格的关键因素。

  结语

  电影作为“第七种艺术”,是一个综合性的艺术形式,除了受到文学的影响,还吸收了绘画、建筑、音乐等多种艺术元素。随着电影艺术的不断成熟,它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地加深,甚至开始影响其他艺术形式。电影与文学的关系不断深化,电影化思维更多的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村上春树小说畅销30年的经历与其小说改编电影的成功,证明了大众文化对于文学创作的积极影响,电影与文学的文本互涉,已成为两种艺术形式相互促进的典范。文学与电影在相互借鉴的过程中,发挥兼容并包的精神,实现自身的变革与突破,同时坚守自身本质,经受各种挑战,从而散发出更大的魅力,历久弥新。

  参考资料

  ①苏敏.论村上春树小说中的电影化叙事

  ②魏霞.村上春树文学作品中的电影化思维探究

  ③张巧智.解读《燃烧》:从村上春树到福克纳

  转载须知

  本文系华谊兄弟研究院出品。转载须在文首署名华谊兄弟研究院(微信公众号:HBresearch)。如有侵权,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保留采取相应行动的权利。


  
分享 举报